最近有个军事话题在两岸这边讨论得挺热乎,源头就是年初伊朗和以色列干的那一仗,具体说是2025年6月那十多天的事儿。
伊朗一口气朝着以色列的地标城市砸出去1500多枚远程火力,里头还包括550枚正儿八经的弹道导弹。
结果呢?最后统计下来,以色列那边就死了22个人。
数字摆在这,有些人就开始掰手指头算账了:哇,平均快20枚导弹才能干掉一个人,这效率也太低了吧!
于是乎,台湾某些媒体和议论的声音立刻就把话题引过来了:咦,这情形听起来怎么有点眼熟?
万一解放军也对着台湾岛来这么一轮导弹暴雨,那效果会不会一样“感人”?
搞不好台湾的防空系统也能像以色列那样硬扛住,台湾岂不是“又行”了?
这种把万里之外的中东战事直接平移套用到台海的想法,听着好像挺有道理,但仔细一琢磨,真经得起推敲吗?
咱今天就好好掰扯掰扯这件事。
先看看让伊朗“破防”的那次战斗是怎么回事。
那是在2025年6月13到24号这12天,伊朗发起了一个叫“真实承诺3号”的行动,目标很明确,就是冲着以色列几个最重要的大城市去的,特拉维夫、耶路撒冷啥的。
头几天伊朗攻势很猛,平均每天发射速度超过100枚远程弹药,摆明了想靠堆数量把以色列的防空网砸穿。
确实有点效果,6月14号,几枚漏网之鱼突破拦截砸在特拉维夫一栋楼里,造成1人死亡和一些伤亡。
但这几乎就是这次袭击造成实质性伤害的“高光时刻”了。
随后的日子里,伊朗继续发射,但真正能突破拦截落到以色列目标区的数量锐减,到17号之后,每天也就维持在30枚上下的发射量。
最终的战果,就是开头提到的总共22人遇难。
这战报一公布,国际社会一片哗然:投入这么大成本,1500多枚昂贵的弹药,就这?
平均效率低到令人咋舌。
为啥会这样?
这尴尬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伊朗自身的导弹技术水平和以色列强大的防空系统共同造成的。
技术方面,说实话,伊朗的导弹库存在整体上跟世界顶尖梯队有不小差距。
别看他们时不时展示一些新玩意儿,比如所谓带有高超音速元素的“霍拉姆沙赫尔-4”,但构成绝对主力的依然是像“流星-3”这类基于老旧苏联技术的老式液体燃料弹道导弹。
这种型号有什么问题呢?
首先,精度欠佳是硬伤,常常误差达到几百米开外;其次,发射前准备时间长得吓人,液体燃料加注过程繁琐且危险;再次,本身可靠性和稳定性不足,飞行途中出现故障、偏离预定轨道的风险很高。
那少量的新技术导弹,在消耗巨大的高强度实战中,杯水车薪,撑不起场面。
结果就是,大批导弹要么打偏到荒山野岭听个响,要么就在半空中被以色列人轻松收拾了。
反观以色列这边,人家那防空体系真不是吹出来的,实打实的世界顶级水平。
人家玩的是精细分工、多层拦截:“铁穹”系统专职对付短程火箭弹和炮弹,实战中拦截成功率长期稳定在85%至90%,可以说绝大多数袭城炮火在最后关头都被它兜底干掉了;“大卫投石索”(也有人叫它“魔杖”)系统负责拦截中近程导弹和火箭弹,填补了铁穹和远程反导系统之间的火力空隙;而负责高空末端拦截,对付大气层外再入大气的远程弹道导弹任务的,则是“箭-2”和更先进的“箭-3”系统。
这三兄弟各司其职,协同作战,构建了一张严密的防空反导大网。
根据以色列官方和第三方观察的数据,伊朗这次发射的导弹,超过70%被成功拦截摧毁。
即使侥幸突破拦截网的,很多也没能命中预定目标,造成严重破坏的少之又少。
更关键的是,这场冲突中以色列可不是单打独斗。
关键时刻,特别是6月14号那次袭击,驻扎在地中海的美军驱逐舰直接发射了“标准-3”拦截弹,帮以色列分担了一部分高空拦截压力,这外援来得非常关键。
别忘了,伊朗导弹是从本土跨越上千公里才飞到以色列,漫长的飞行时间给了以色列及其盟友充裕的雷达探测和拦截准备时间。
飞得远,在防御一方眼里就成了“慢目标”。
那么,情况换到台海会一样吗?结论可能截然不同。
分析认为,解放军的常规导弹打击能力,无论从质还是量上,都与伊朗完全不在一个维度上。
先看家底子。
解放军火箭军和一线战术打击部队所掌握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数量非常庞大,远超伊朗那点库存,而且关键是技术先进、种类齐全。
咱们不搞详细装备盘点,可以确定的是,里面包含了:具备打击海上大型机动目标能力的中程弹道导弹(如东风-21D),这种东西存在本身就是对特定目标的巨大威慑;射程更远、可覆盖第二岛链关键节点的远程弹道导弹(如东风-26,能威胁至关岛);以及最让现有防空体系头疼的利器——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技术(如东风-17)。
这类武器凭借其诡异莫测的飞行轨迹和极高的末端速度(达到数倍乃至十数倍音速),使得防空系统预警和拦截窗口被大幅压缩,拦截难度激增。
再说技术细节。
解放军现役主力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基本都采用固体燃料推进。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发射准备时间大幅缩短,响应更快,战场生存性更好(不用像液体燃料导弹那样暴露在加注燃料的危险环境中)。
导弹的精度控制技术更是关键。
它们普遍采用复合制导技术,整合了卫星导航、高精惯性制导系统以及末端的雷达、红外成像或匹配制导等手段,命中精度达米级甚至更高。
有分析指出,这些技术组合保障了解放军导弹在远程打击时依然能保持极高的命中精度,而不是像伊朗老式导弹那样精度严重依赖运气。
单论导弹技术代差,解放军对伊朗几乎是实现了“降维”。
光有技术还不行,实战化训练更重要。
解放军进行的大规模跨区域联合演训,通常会设置逼真的对抗环境。
例如2024年的某次联合演习中,就模拟了针对特定海域和目标的远程火力精确打击科目,包括多型号导弹从多个方位对预定目标实施的齐射,展示出高水平的指挥控制协调能力和末端打击精度。
还有火箭军/陆军的远程火箭炮系统,这类武器射程远、火力覆盖面广、精度高(采用制导火箭弹后),能够在短时间内向特定区域投射极其恐怖的火力密度。
网友普遍认为,这种持续高强度实弹演练的积累,是维持战斗力的关键,其展现出的打击效能,与伊朗导弹袭击的效果很难相提并论。
地理优势是台海场景下另一个无法忽视的关键点。
伊朗导弹从本土打到以色列核心区,距离超过1000公里,这飞行时间,以分钟计时,给了防御方宝贵的预警和连续拦截机会。
但台海呢?
台湾海峡平均宽度只有约180公里!
以解放军的部署态势,导弹从福建、浙江沿海预设阵地发射,抵达台湾本岛主要目标区上空的时间,可能仅需几分钟,甚至更短。
这种极短的留空时间,使得任何防空系统都面临巨大压力——需要更快地探测、锁定、决策和发射拦截弹,失误的容错率被大幅压缩到极限。
有网友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如果说以色列防伊朗导弹,像是靶场打飞碟,还有段瞄准时间;那台湾要防解放军的导弹突袭,恐怕是闭眼睁眼之间刀子就快到喉咙了,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反应难度。
更令人窒息的是火力密度问题。
解放军的导弹部队完全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朝着台湾的关键目标区(如机场、指挥中心、雷达站、防空阵地、港口)发射远超过伊朗对以色列攻击时单位时间火力密度的导弹齐射。
这种高强度的集中打击(饱和攻击),目的就是要在瞬间突破、撕裂、乃至瘫痪防御方的防空反导体系。
饱和攻击的核心逻辑就是用数量强行超过你拦截通道的最大容量。
伊朗这次尝试了“饱和”,结果发现以色列防线的容量(加上美国辅助)比他们想象的还要深。
但面对解放军可能倾泻的火力,台湾的防线容量够用吗?
于是问题就引到了台湾自身的防空能力上。
客观说,经过几十年建设,台湾打造了以“爱国者”系列(PAC-2/PAC-3)为核心的高中空反导反飞机防御网。
这些是美国提供或台湾自行升级的重要资产,主要针对中远程弹道导弹和先进战机。
“天弓”系列(尤其是天弓三型)作为台湾自主研发的防空导弹主力,在技术上也有亮点,侧重对付中低空飞机和巡航导弹等目标。
此外,“陆射剑二”系统负责近程防空反导,配合老旧但部署密度高的“复仇者”导弹车(发射“毒刺”导弹)和大量小口径快炮(如“20毫米机炮”),编织了一张层次分明、覆盖全岛的针对低空和超低空目标(如巡航导弹、无人机、武装直升机)的防御网。
整体防空导弹阵地和雷达部署相当密集。
但问题在于,这套看起来很不错的体系,面对假想中的高强度、多方向、饱和式导弹/火箭弹打击时,能否扛得住?
首先就是“弹药库深度”的致命弱点。
导弹防御说白了也是昂贵的弹药消耗战。
解放军的导弹基数几千枚起步,真打起来,齐射的数量可能动辄几百枚甚至更多。
台湾储存的防空拦截弹是有限的,即使按照较高的单个目标拦截比(如需要2-3枚拦截弹对付1枚来袭导弹),其储备消耗速度会极其惊人。
能坚持多久?
半天?
一天?
网友对此普遍持怀疑态度。
一旦储备耗尽,再先进的防空系统也成了摆设。
有分析指出,像“天弓”系统虽然厉害,但导弹备弹量不足始终是瓶颈。
其次,台湾的地缘劣势太明显。
以色列有美国情报和军事力量的实时强力支撑,甚至在冲突中直接出手拦截。
但台海如果爆发冲突,美军能否有效及时介入并直接分担防空反导任务?
这面临极大不确定性。
海空优势的争夺、美军自身面临的远程后勤和打击威胁、冲突升级的风险控制,都让美军直接大规模介入台海防空反导变得复杂而艰难。
台湾很大程度上需要孤军奋战。
第三个死穴,前面提过的距离太近、反应时间太短。
从大陆沿海到台湾本岛,导弹飞行时间以分钟计,最短甚至几分钟。
这点时间只够雷达开机、发现、目标识别、威胁评估、任务分配、拦截弹发射。
稍有延误或系统被干扰,拦截窗口就关闭了。
而且超高音速武器的加入,让这个反应时间问题雪上加霜。
这比伊朗导弹飞越南部到以色列所需的时间压力,要大了好几个数量级,难度几何级增加。
再密的雷达网,在极短的预警时间里也可能捉襟见肘。
更要命的是台湾本岛的地理特质:地方小、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于几个平原、城市带。
“爱国者”系统虽强,但部署位置有限。
一旦有导弹(特别是具有区域破坏力的弹头,如专门针对跑道的集束弹、针对电网的碳纤维弹)突破拦截网,即使只是命中在机场、电厂、交通枢纽附近区域,造成的连带损失、人员伤亡和对社会运行的整体冲击,都会比发生在以色列荒漠或郊区(伊朗很多导弹的落点)要严重得多。
台湾本身“韧性”不足,扛不起几次漏网之鱼。
所以,总结起来看伊朗打以色列这事的逻辑就很清晰了:伊朗的技术短板(老式液体弹多、精度差、可靠性不足)碰上了以色列顶尖的多层防空体系(铁穹+大卫+箭系统紧密协同),加上美国的临门一脚(“标准-3”拦截),最后再加上地理上1000多公里航程给足了防御时间窗口,共同导致了大把导弹打下去只收获微小战果的局面。
但所有这些关键要素——技术的绝对领先、火力密度的压倒性优势、地理距离的极致压缩、孤军奋战的现实压力、防御体系极限容量的挑战、超高音速武器带来的反应时间难题、以及狭窄空间内高价值目标遭受穿透性打击时的灾难性后果——在台海想定中,全部反转指向了不利于台湾防御的方向。
因此,单纯把伊朗这次低效的导弹攻击案例,简单地平移套用到台海来推导“解放军导弹也拉胯,台湾防空也顶用”的结论,实在是太“想当然”了。
这本质上是用一个特殊环境下发生的、双方力量对比不平衡的案例,去生硬地套在另一个力量对比、技术代差、地理环境和潜在作战强度都完全不同的场景上,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误解和战略误判。
有网友犀利地指出:“拿伊朗的尺子量解放军的枪炮,除了让自己舒服点,还能有什么用?”对于台湾而言,如果真把自己的安全寄托在“导弹都像伊朗那样打偏/被拦截”的幻想上,那恐怕连基本的战争准备都做错了方向。
未来的挑战,显然需要更务实、更系统的认识和应对,绝不是靠几句“我们也可以像以色列那样”的鼓噪就能轻易解决的。
清醒认识自身面临的独特而严峻的困境,恐怕比任何盲目的“乐观”都重要得多。
这中间的差距,不是区区几个伊朗导弹就能“证明”消失的。
这种误判带来的安全漏洞,后果可能是无法承受的。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个人配资是否属于非法经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