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大楼的兵棋推演结果很直白:一艘美军舰船在第一岛链内的生存几率,已经不到35%。这个数字迫使美军高层不得不严肃讨论一个问题,主力舰队是不是该后撤7000公里。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西太平洋正在发生的地缘现实。曾经象征着绝对力量的航母战斗群,为何会在一片特定海域内,从猎手变成了潜在的猎物?
不止是导弹那么简单
今年4月23日,美国“劳伦斯”号驱逐舰驶入台湾海峡。它遭遇的场面,已经不是简单的对峙,而是一场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性压制。中国的052D驱逐舰以500米的距离近身“伴航”,武直-10武装直升机干脆悬停在美舰桅杆上方30米处,头顶还有歼-10C战机巡弋。
这只是看得见的压力。在看不见的电磁频谱里,“劳伦斯”号的雷达屏幕早已被干扰成一片雪花。岸基的鹰击-12B超音速反舰导弹,已经将其航路完全锁定。更深层的威胁在于,一个由天基高分卫星、空基无侦-7无人机和水下039C潜艇构成的立体监控网络,早已将它的每一个动态,通过量子通信实时传回指挥中心。
这种“发现即摧毁”的体系,才是真正的杀招。它意味着,一旦冲突爆发,美军舰艇面对的将不是单一的导弹来袭,而是一个已经完成探测、跟踪、锁定、干扰全流程的饱和式打击。今年在菲律宾海的对峙中,055大驱编队与美军航母同时进入对方打击圈,但鹰击-21高达1500公里的射程,已经压过了F-35C舰载机1350公里的作战半径,迫使美舰不得不主动转向。
射程和速度我全都要
这种强大的体系能力,是建立在一系列关键武器的突破之上。回顾上世纪90年代,解放军面对美军航母时几乎束手无策。当时最强的反制手段是射程500公里的东风-15,而美军F/A-18的作战半径超过800公里。海军的051型驱逐舰和空军的歼-8战机,在庞大的航母编队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转折点始于反舰弹道导弹的出现。2015年亮相的东风-21D,射程达到2000公里,专门为打击移动中的航母设计。其后的东风-26更是将威慑范围延伸至5000公里,足以覆盖关岛。这类导弹采用独特的钱学森弹道,末端以超过10马赫的速度俯冲,配合北斗系统的厘米级定位,让航母的机动性优势几乎失效。
而在巡航导弹领域,中国也解决了“射程与突防能力”不可兼得的难题。早期的鹰击-83导弹射程虽有300公里,但亚音速飞行导致突防率不高。而鹰击-18则采用了创新的“亚超结合”模式,巡航段以0.8马赫的速度掠海飞行以节省燃料,进入末端攻击阶段时,弹头分离并加速到3马赫,令对手的防御系统反应时间被极大压缩。
更具颠覆性的是鹰击-21。它能从大气层外发起攻击,以10马赫的速度垂直灌顶,这种攻击方式,对现有的任何舰载防御系统都是巨大的挑战。从东风系列到鹰击家族,中国建立起了一个远、中、近程,高、中、低空,弹道、巡航相结合的完整打击链条。
防御圈画到了夏威夷
武器射程的每一次延伸,都意味着战略防御圈的向外拓展。这一切的起点,是1967年那枚射程仅40公里的“上游一号”反舰导弹。那时,中国海军面对驶过台湾海峡的美国“企业号”核动力航母,几乎没有任何有效的制衡手段。
半个多世纪后,情况已截然不同。东风-21D的2000公里射程,将第一岛链变成了高危区域。东风-26的5000公里半径,则将第二岛链核心关岛纳入覆盖范围。而这还不是终点,轰-6N轰炸机挂载鹰击-18,已经具备了5000公里的反舰能力。
未来,随着作战半径超过7000公里的轰-20隐身轰炸机,搭配射程2000公里的空射型弹道导弹,理论上的打击半径将延伸至9000公里,足以威慑到澳大利亚的美军基地。与此同时,低成本的非对称战术也在发展,珠海航展上展示的“蜂群母舰”,一次可释放上百架自杀式无人机,这种以量取胜的战术,足以让任何先进的防御系统饱和。
结语
从40公里到5000公里,再到未来的9000公里,这一串数字的变化,不仅仅是武器性能的迭代,更是西太平洋力量天平的深刻变动。当福州的渔民自发在美舰航线上布网,当金门的乡亲附言“美舰带来的只有恐惧”,这场较量已经超出了纯粹的军事层面。五角大楼报告中那句“西太平洋的天平,已经倾斜”,或许不再是未来的预警,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个人配资是否属于非法经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